让公平正义真实可感——最高检副检察长陈国庆就控申检察工作答记者问
时间:2022-03-09 作者:闫晶晶 谷芳卿 来源:检察日报【字体:大 中 小】
2019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承诺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三年来,信访案件办理情况如何?近日,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国庆就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情况接受记者采访。
检察长包案解决“老大难”问题
记者:自2019年3月张军检察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检察机关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到今年本届人大最后一次会议,检察机关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落实得怎么样?都有哪些成效?
陈国庆:三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持续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对于接收到的279万多件群众信访案件,均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谁在办”,3个月结果答复率超过90%,未答复结果的每月均要作过程答复。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开展以来,一次性息诉率明显上升,信访总量、重复信访量持续下降,信访“倒三角”问题持续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主要从五个方面力推力促、狠抓落实: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群众信访接收、回复、办理和答复等各环节工作。二是充实信访工作力量,按照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成立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控告申诉办案组织,实现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全员办信、办访。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2019年底上线运行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实现四级检察院所有信访线上办理,回复情况全流程监控。四是强化督导检查,系统梳理、定期通报“件件有回复”落实情况。对于落实不力的,直接向省级检察院检察长通报。五是定期开展“回头看”,围绕是否存在应回复未回复情况、是否存在办案不规范不尽责问题开展督查,广泛听取信访群众意见。
记者:检察机关已做到了7日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可不可以理解为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已落实到位?
陈国庆:件件回复不是关键,案结事了才是根本。受理信访案件后,更要依法及时审查办理,化解矛盾纠纷,让信访群众满意。控告申诉案件大多是诉讼结果生效、程序已终了的案件,但当事人仍不满意,继续向检察机关反映。要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实现息诉罢访,工作复杂、难度极大。对于这些“老大难”问题,绝不能仅仅做到程序回复就结束了,而是要通过院领导包案、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等各种措施,以求极致的精神把案件办好,把信访矛盾化解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才真正落实到位。
记者:面对每年那么多的信访案件,检察机关领导如何落实带头包案办理疑难复杂信访案件?
陈国庆:最高检要求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带头包案办理疑难复杂的信访案件,特别针对首办责任落实不力、导致矛盾上行问题,要求首次到基层检察院申诉的信访案件必须全部由院领导包案办理,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首办环节。最高检检察长张军带头包案办理疑难复杂信访案件,2020年最高检领导包案18件,已全部化解;2021年又包案22件,也已全部化解。2021年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9万件,化解率超过80%,推动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2022年,最高检部署开展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专项检查活动,旨在推动此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得到全面扎实的落实。
公开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听得懂
记者:检察机关每年接收近百万件信访案件,检察长毕竟是“少数”,如何使这么多的信访案件实现案结事了?
陈国庆:检察长只能办理众多信访案件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更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靠健全办案机制解决。特别是一些信访案件历经多年,深层次矛盾问题累积交织,单靠检察机关力量往往难以根本解决。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大力推行通过公开听证方式化解信访矛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村(居)委会代表等担任听证员,重点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疑难、争议问题针对性听证,共同释法说理,协同做矛盾化解工作,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听得懂、真实可感。实践证明,公开听证是控申检察部门化解信访矛盾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记者:最高检是如何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的,效果如何?
陈国庆:最高检先后印发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听证室设置规范》《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加强和规范公开听证工作。张军检察长率先垂范,先后在福建、内蒙古开展公开听证。在他的直接带动下,2021年最高检有8位院领导主持召开公开听证,均取得良好的效果。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对10.5万件案件组织了检察听证会,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听证员参加检察听证会42.1万人次,多数听证员支持检察机关处理意见的占91%,听证后,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率达到95.6%。
记者:据了解,召开一次听证会,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周期比较长,而检察机关又面临大量的信访矛盾需要化解,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陈国庆:2021年3月,最高检探索建立了简易听证工作机制。对于信访群众到信访接待场所反映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可以简化听证程序、缩短听证前准备时间、减少听证员数量等,随时就地开展公开听证,当场化解信访矛盾。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简易听证案件5832件,占检察信访听证案件数的50.8%,仅最高检就开展了170余起简易听证。越来越多的控告申诉人在尽情表达和悉心倾听中,看见公正,解开心结,迈向新生。
“救急救困”的司法温情
记者:不少信访群众面临的不仅仅是案件的法律问题,而且还是生活的难题。检察机关在推动解决信访群众生活难题方面有什么样的措施?成效如何?
陈国庆:一些信访群众受案件影响,生活陷入困境,有的直接致贫、返贫。对这类案件如只解决法律问题,矛盾、积怨往往难以化解。检察机关办理控告申诉案件,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救困”作用,为受到犯罪侵害的困难群众及时提供帮助,让信访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司法的温情、社会的温暖。近年来,最高检党组持续狠抓司法救助工作,成绩明显。从办案规模上看,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司法救助案件首次超过1万件,2019年超过1.5万件,2020年接近2.5万件,2021年3.9万件,年均增幅超过70%。从发放救助金数额上看,2017年首次超过1个亿、2019年突破2个亿、2020年近4.2亿元、2021年6.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00%。
最高检主动作为,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大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2021年,救助农村地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信访人等重点救助对象13230户17320人,发放救助金2.3亿余元,同比分别增加107.8%、91%和83.8%。
信访“倒三角”问题持续得到改善
记者:经检察机关工作后仍不能化解的重复信访案件,检察机关又是如何治理的?
陈国庆:最高检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排查出的16656件重复信访案件,已提前全部办结,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化解信访积案的“九条标准”和“十项措施”。根据群众来信次数,采用分色分级分类治理模式。2022年,最高检接续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回头看”活动,张军检察长等最高检院领导和省级检察院领导都要包案办理已办终结手续后再信访的“骨头案”“钉子案”;逐级建立重复信访积案库和常态化逐案攻坚化解工作机制,创新建立绿、橙、红“三色信”分类办理制度,开展千件重复信访逐案交办督办行动,常态化开展重复信访治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重复信访。
记者:检察机关开展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三年来,对于检察信访工作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陈国庆:开展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三年来,检察信访形势持续向好。信访总量由原来的每年100万余件降至2021年的89.5万件,是2013年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以来的最低;重复信访占比由原来的40%降至2021年的30.4%,为8年来最低;最高检信访占比由峰值63.1%降至2021年的20.6%,为21年来最低,市县两级检察院受理的信访量首次超过到最高检和省级检察院的信访量,信访“倒三角”问题持续得到改善。
(本报记者闫晶晶 见习记者谷芳卿)